廢舊蓄電池的管理流向與正規的運輸規定
廢舊蓄電池的管理流向與正規的運輸規定
作者:危險品箱式專業廠廠長 李 輝
正規回收點回收成本和環保標準高,大量廢舊蓄電池流入地下產業鏈
“剛賣掉電動車,在廢舊收購市場回收價為200元。”日前,安徽省阜陽市市民王女士說,在出售電動車時,商家并沒有提醒她,廢舊蓄電池需要單獨處理。
目前,國內電動車廢舊蓄電池回收行業,正在構筑一條正規回收產業鏈:即電池生產廠家委托電動車銷售企業和網點回收廢舊蓄電池,通過簽訂合同的方式,將廢舊蓄電池儲存于專業回收公司或收購站點,之后統一交付正規企業處理,實現資源回收再利用。
然而,在看似良性的發展態勢下,一條地下產業鏈依然存在。“土法冶煉的小作坊,被稱為‘野爐’。這些企業不交稅,沒有工商注冊、環保手續。其處理工藝、裝備極其落后,采用人工或簡單機械拆卸電池,污染物直接傾倒,造成巨大的環境污染。”安徽華鉑再生資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沈岑寬說,“這些企業在深山里‘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極難監管。”
“正規企業需要在技術裝備、環境保護等方面付出大量成本,而‘野爐’生產成本極低。他們通過提高收購價格,獲取部分廢舊蓄電池‘貨源’,從而在市場上占據一定的存活空間。”沈岑寬分析。
據業內專家介紹,目前我國每年產生的廢舊蓄電池約有幾百萬噸,而國內有資質的正規回收處理企業僅有約30家,電池處理能力嚴重不足。換句話說,有相當一部分廢舊蓄電池流入了“野爐”。
正規蓄電池回收企業收購廢舊蓄電池主要通過專門的回收公司和收購站點。不過,隨著環保要求越來越高,國家對回收公司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如今環保部門要求回收公司周邊500米沒有居民,同時要具備防腐、防滲漏、防酸設施等,對于企業來說會增加不少成本,因而在收購價格方面并沒有優勢。”安徽鈺景再生資源科技有限公司環保負責人馮先生說。
同時,這些不正規的“野爐”可能將“廢棄”材料又重新送回市場。“目前全國蓄電池生產企業有幾百家。通過正規途徑向冶煉企業購買成品鉛材料,成本較高,因此一些不正規的電池生產企業會私下購買‘野爐’產品。”天能電池集團安徽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薄文山說。
“靠低價競爭,不正規門店和小商販將廢舊蓄電池賣給‘野爐’,再賣給不正規的電池生產企業。這條地下產業鏈使得正規企業發展受到限制,長此以往,就會有越來越多企業違規生產。”合肥工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副主任胡淑恒說。